拆解业务指标,寻找优化策略和自驱发力点,重构创意拍摄协作平台
系统基建已完成,业务快速起量开新国家,需产研团队自发挖掘系统优化点带来业务增量
确定业务核心指标:(运营) 人均花费增量
广告花费可分为新创意和老创意,老创意更多由投手影响,聚焦新创意。
新创意主要影响因素为数量和质量,质量更偏算法策略层,设计能影响较少,因此聚焦于数量。
最终选择新包增量作为切入点一是自己负责其中大多数模块了解业务场景,二是该项目涉及链路较长无特定产品负责适合设计切入。
整个生产链路较长,预期先从一个环节切入,优化拿到结果后再同步至其他环节
先梳理整个生产链路的环节,再从提升潜力、影响范围、可行性这三点评估(1-5)选择,最终确定拍摄环节作为初次优化的核心
通过输出Demo和整体解决方案,与各业务线负责人进行对齐,从上至下统一项目"提效降本"的核心价值,获取关键决策者支持
深入访谈各角色的一线执行者,全面收集其日常工作场景,分析核心痛点为项目管理可视化、资源流转可视化
与产品研发团队紧密协作,定义MVP功能(任务列表+筹备资源详情),推动上线
MVP版本上线后,立即面向核心用户进行全量推广,快速收集反馈并验证产品价值,获得业务方满意。
产品上线三月后,跟进用户反馈,持续优化迭代产品功能
问题1:筛选项冗杂,无法满足快速筛选的场景
问题2:场次卡片信息及状态混乱
问题1:三单独立耦合在场地上,操作极为低效
问题2:字段极多,展示层级需优化
不足1:对原有方案改造不彻底,卡片已不符合实际业务使用。
不足2:展开收起筛选的规范不适配该特殊场景
不足1:以状态强制筹备单流转无法满足业务各类特殊情况
1.支持时间/筹备状态快速查看自己对应的场次并进行操作
2.卡片转为表格,新增信息密度同时可自定义表格内容
1.三单合一预算和结算作为单子的后续状态
2.筹备信息按分为场地/模特/样品/道具/设备/人员六模块,各模块单条信息独自流转
统计口径:完成单次拍摄,所有参与角色(制片、摄像、运营等)投入的工作小时数总和前后对比
"系统优化后好用多了,每天起码能节约我2h"
"再也不用note每天记录我做什么,哪些环节出问题了该找谁了"
锻炼了自己自驱发现问题、定义产品、并成功推动落地,最终为业务带来可量化价值的全链路能力。
涉及五个核心部门、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建立高层共识和中层同理共情的策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与业务方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个人角色也转变为主动挖掘、甚至引导业务需求的合作伙伴,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
拍摄环节成功优化后,我曾尝试将"方案,扩展到其他环节,设计一个公司级的任务中台方案:任务的自动生成、分发和管理,但该提案最终未通过
任务中台长线维度看毫无疑问能带来提效增长,但目前阶段并不能直接帮助任何一个业务方完成其核心KPI,因此无人支撑
阶段性了解业务短期KPI思考系统赋能点,长期思考系统优化方向找合适时间提出插入